研究生通知

more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通知 > 正文

【学术年会】深空牧星人——孙家栋

发布时间:2021-11-01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及学校《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年会长效机制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值此2021年校庆月“遨游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暨第四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学院策划“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学术品格”故事展,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学校、学院事业发展中去。

【人物简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复县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2019年12月18日,孙家栋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人物故事】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是我国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之一。

他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余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负责人的就有近40个。

“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一点成绩,多少有点偶然。”孙家栋说,“我在苏联留学时学的是飞机设计,当时并没有考虑更多,就想着回来后在空军好好工作。”

1958年,孙家栋学成归国,没有去搞飞机,而是被抽调去搞导弹,一搞就是九年。1967年,孙家栋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领域,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

从此,孙家栋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不但主持研制一颗又一颗卫星,还是探月工程一期的总设计师、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80年代,他还曾主持中美航天国际合作谈判,为我国火箭发射步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孙家栋成为我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带头人。

2004年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后,当年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该得的院士、两弹一星奖章都得到了,却仍冒着极大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由衷地赞叹。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的老伴魏素萍回忆说,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凉台上,仔细地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折腾得我也睡不踏实。”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一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魏素萍心疼地说。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在航天专家黄江川心中,自己从毕业刚入行,到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始终是他的偶像,是领导,更是老师。

1986年,黄江川硕士毕业,一进入中国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就参与了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研制论证工作,当时的工程总师正是孙家栋。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

很多人不理解,孙家栋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回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做总师很考验带队伍的能力。孙老总能在多种意见、背景复杂的情况下凝聚共识,也能在争议和困难重重中顶住压力,作出长远的决策。”黄江川告诉记者。

2007年,“嫦娥一号”迈向深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当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用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孙老总是我们的老领导、老专家,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总师,我是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在叶培建眼里,孙老总是一位战略科学家,站得高,看得远,能提前谋划。

“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同时研制,原本作为其备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孙家栋在发射场跟叶培建说:“老叶,‘嫦娥一号’做得很好,能成功,但成功以后,‘嫦娥二号’怎么用?”

“他当时就提出,能不能去火星?我们一分析,‘嫦娥二号’还真能去火星,但是火星距离太远,当时测控能力达不到,最后就改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叶培建说,孙老总的提议,让中国航天的目光望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直接引发之后火星探测的立项推进。

当时也有人认为,“嫦娥一号”任务已经成功,没必要再花钱发射备份星。然而事实证明,“嫦娥二号”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并且成功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

“这就是长远的战略眼光,不只是为了一次任务圆满成功,也是为后面的探月工程,甚至是行星探测,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孙老总能协调好稳妥和创新的关系,这点令我很钦佩。”黄江川说。

此前,得知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给他写了一条信息:“您永远是我们航天人的大旗”。

“孙老总的贡献,除了众多工程贡献,灵魂是战略方面的领导作用。他几乎经历了航天事业的全部,从‘东方红一号’到现在,是我们航天事业的活字典和榜样。”叶培建说。

他是我们航天人的楷模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这是一个老航天人的肺腑之言。

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孙家栋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从不言苦,从不言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孙家栋说。

孙家栋曾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1975年11月,为了顺利回收返回式卫星,他日思夜想,晕倒在现场。1994年,他率团与美方商谈续签卫星发射合同,三天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孙家栋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把名利、把荣誉看得很淡。孙家栋经常说:“什么名利不名利的,如果作出了成绩,那也是组织上给了你舞台,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009年3月,在孙家栋八十华诞之际,钱学森专门致信表示祝贺。钱学森在贺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孙家栋院士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道德上,他都是我们航天人的楷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均工作过多年的马兴瑞坦承,当前我国科研界也存在浮夸浮躁之风、追名逐利之气。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引导年青一代向孙家栋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要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更要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马兴瑞说。

本文摘自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一篇:关于受理2021年12月研究生结业申请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开展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主题辩论赛的通知